绿色家园守护者,DB34/T 4107-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与防治规程
《DB34/T 4107-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》发布,旨在通过科学手段防控黄杨绢野螟,保障绿色家园生态安全,规程详细介绍了监测、防治方法,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。
随着我国林业资源的日益丰富和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化,黄杨绢野螟作为一种严重的林业害虫,其危害性正日益凸显,为了有效遏制黄杨绢野螟的扩散,确保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,我国正式发布了DB34/T 4107-2022《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》,本文将围绕这一规程,对黄杨绢野螟的监测与防治技术进行详尽阐述。
黄杨绢野螟的基本情况
黄杨绢野螟(Ophiocordyceps sinensis),隶属于鳞翅目螟蛾科,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,这种害虫以黄杨、冬青、桂花等植物为食,对林业资源造成严重危害,黄杨绢野螟的幼虫期长达1-2个月,成虫期约为1周,繁殖速度快,危害周期短,防治难度大。
DB34/T 4107-2022规程概述
DB34/T 4107-2022《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》是我国首部针对黄杨绢野螟的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,旨在为林业部门、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科学、规范的防治指导,该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监测技术
- 调查方法:采用样方法、随机抽样法、网格法等,对黄杨绢野螟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。
- 监测指标:主要包括虫口密度、卵块密度、幼虫密度等。
- 监测时间:根据黄杨绢野螟的发生规律,全年分阶段进行监测,重点监测高峰期。
防治技术
- 农业防治:加强黄杨绢野螟发生地的林业管理,合理调整林分结构,提高林分抗虫能力。
- 生物防治:利用天敌昆虫、病原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,降低黄杨绢野螟的种群密度。
- 化学防治:在黄杨绢野螟发生高峰期,采用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,确保防治效果。
- 物理防治:利用灯光诱捕、色板诱捕等物理方法,降低黄杨绢野螟的种群密度。
规程实施的意义
- 保障林业资源安全:通过科学监测和防治,有效控制黄杨绢野螟的蔓延,保障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。
- 促进生态平衡:降低黄杨绢野螟对植物的侵害,维护生态平衡。
- 提高经济效益:减少林业损失,提高林业产值。
- 保障人民群众利益: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和身心健康。
DB34/T 4107-2022《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》的制定和实施,对于我国林业害虫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,在今后的工作中,各级林业部门、科研单位和企业应认真贯彻落实该规程,共同为我国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