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肚菌设施栽培标准化新篇章,DB34/T 4113-2022技术规程解读
《DB34/T 4113-2022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》发布,推动羊肚菌产业标准化和高效化发展,助力产业升级。
随着公众对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攀升,羊肚菌作为珍稀的食用菌品种,其市场需求逐年上升,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,提升羊肚菌的产量与品质,我国在2022年正式发布了《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》(DB34/T 4113-2022),本文将围绕这一规程,深入探讨羊肚菌设施栽培的核心技术要点,旨在为羊肚菌产业的标准化与高效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。
《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》(DB34/T 4113-2022)是我国首个针对羊肚菌设施栽培的省级地方标准,该规程对羊肚菌设施栽培的场地选择、菌种选择、栽培管理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要求,旨在提升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,推动羊肚菌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设施栽培关键技术
场地选择
羊肚菌设施栽培应选在地势平坦、排水顺畅、光照充足、通风良好的区域,场地应远离污染源,避免农药、化肥等有害物质的侵害。
菌种选择
优质菌种是提高羊肚菌产量的关键,应选择出菇率高、抗病性强、适应性广的菌种,购买菌种时,务必确保来源可靠,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。
栽培管理
- 播种:播种前需对栽培基质进行消毒处理,确保无病虫害,播种时,菌种与基质的比例一般为1:10,播种后覆盖一层细土,保持土壤湿润。
- 温度控制:羊肚菌生长温度范围为8-20℃,最适宜温度为12-15℃,设施栽培过程中,应保持室内温度在适宜范围内,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羊肚菌生长。
- 湿度控制:羊肚菌生长湿度范围为60%-85%,最适宜湿度为70%-75%,设施栽培过程中,应保持室内湿度在适宜范围内,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。
- 光照控制:羊肚菌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,每天光照时间应保持在8-12小时,设施栽培过程中,应保持室内光照充足,避免光照不足影响羊肚菌生长。
病虫害防治
羊肚菌设施栽培过程中,常见的病虫害有菌核病、根腐病、虫害等,以下为防治措施:
- 菌核病:加强栽培管理,保持室内通风、干燥,及时清除病残体,发病初期,可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。
- 根腐病:加强栽培管理,保持土壤透气、排水良好,发病初期,可用50%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防治。
- 虫害:采用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等方法,如使用粘虫板、捕虫灯等诱虫,化学防治时,注意选择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的农药。
《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》的发布,为我国羊肚菌产业提供了标准化、规范化的技术指导,遵循该规程,有助于提高羊肚菌设施栽培的产量和品质,推动羊肚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,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,不断提高羊肚菌栽培技术水平,为我国羊肚菌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