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B43/132-2004标准,食用槟榔安全规范的守护者
《DB43/132-2004 食用槟榔》是一项旨在规范与保障食用槟榔安全的规范性文件,它详细规定了槟榔的生产、加工、销售和使用等环节的标准,以确保消费者健康,促进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槟榔,这一承载着悠久历史与独特风味的传统食品,在我国南方地区深受民众喜爱,伴随着槟榔制品市场的持续扩张,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,为了规范槟榔食用市场,确保消费者健康,我国于2004年正式颁布了《食用槟榔》地方标准DB43/ 132-2004,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标准,分析其规范与安全保障的意义。
DB43/ 132-2004《食用槟榔》标准概述
《食用槟榔》标准是我国首个针对食用槟榔的地方标准,自2004年发布以来,对食用槟榔的生产、加工、包装、运输、储存等环节制定了严格的技术要求,旨在确保槟榔制品的质量与安全。
标准的主要内容
定义与分类
该标准对食用槟榔进行了明确的定义,并将其划分为原果、果片、果粉和果仁四大类别,对于各类槟榔的原料、加工工艺、质量标准等方面均做了详尽的规定。
原料要求
标准对槟榔原料提出了严格的标准,包括产地、品种、成熟度以及农药残留等,要求原料必须来源于无污染、无病虫害的地区,且农药残留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。
加工工艺
标准对槟榔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,涵盖了原料处理、加工设备、加工过程以及包装等环节,强调加工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有害物质,确保槟榔制品的卫生与安全。
包装与标识
标准对槟榔的包装材料、标识内容以及包装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,要求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,标识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、规格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、生产单位等信息。
运输与储存
标准对槟榔的运输与储存条件进行了详细规定,要求运输过程中保持产品干燥、通风,避免阳光直射;储存时应置于阴凉、干燥、通风处,防止潮湿和高温。
标准实施的意义
规范市场秩序
《食用槟榔》标准的实施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,打击假冒伪劣产品,维护消费者权益。
保障食品安全
该标准对槟榔的生产、加工、包装、运输、储存等环节提出了严格的要求,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,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。
促进产业发展
标准的实施推动了食用槟榔产业的整体水平提升,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,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《食用槟榔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,为我国槟榔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规范与安全保障,我们应继续加强标准的宣传与培训,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,关注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