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B/T 22271.1-2008标准解析,POM塑料模塑与挤塑材料命名及分类
GB/T 22271.1-2008标准对塑料聚甲醛(POM)模塑和挤塑材料的命名统一与分类进行了规定,该标准详细阐述了材料命名原则、分类方法,旨在规范POM材料命名,提高行业交流效率。
随着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,聚甲醛(POM)凭借其卓越的性能,已成为一种广泛用于汽车、机械、日用品等众多领域的热塑性塑料,为了规范聚甲醛(POM)模塑和挤塑材料的命名与分类,我国正式发布了GB/T 22271.1-2008标准,本文旨在对这一标准进行深入解读,以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聚甲醛(POM)模塑和挤塑材料的命名体系与分类原则。
(图片:GB/T 22271.1-2008标准解读,塑料聚甲醛(POM)模塑和挤塑材料命名系统与分类基础)
标准背景
GB/T 22271.1-2008标准是我国针对聚甲醛(POM)模塑和挤塑材料命名与分类的国家标准,该标准参照了国际标准ISO 1628-1:2000《塑料 聚甲醛(POM)模塑和挤塑材料 第1部分:命名统一和分类基础》,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与优化。
标准主要内容
范围
GB/T 22271.1-2008标准适用于聚甲醛(POM)模塑和挤塑材料的命名与分类,涵盖了原材料、半成品及成品。
命名统一
聚甲醛(POM)的命名统一采用四位数字编码,具体如下:
- 第一位数字代表聚甲醛(POM)的分子量范围;
- 第二位数字代表聚甲醛(POM)的结晶度;
- 第三位数字代表聚甲醛(POM)的加工方法;
- 第四位数字代表聚甲醛(POM)的添加剂类型。
某聚甲醛(POM)材料的四位数字编码为2102,表示该材料属于分子量在10000-20000之间的结晶型聚甲醛(POM),采用模塑加工方法,不含添加剂。
分类
根据聚甲醛(POM)的分子量、结晶度、加工方法和添加剂类型,将其分为以下类别:
- 结晶型聚甲醛(POM):分子量在10000-20000之间,结晶度较高,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;
- 非结晶型聚甲醛(POM):分子量在20000以上,结晶度较低,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和柔韧性;
- 改性聚甲醛(POM):在结晶型或非结晶型聚甲醛(POM)的基础上,通过添加各种添加剂,提高其性能;
- 复合材料:聚甲醛(POM)与材料复合而成的材料,如聚甲醛(POM)/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。
标准实施与意义
GB/T 22271.1-2008标准的实施,对于规范聚甲醛(POM)模塑和挤塑材料的命名与分类具有重要意义:
- 便于生产、销售和使用单位对聚甲醛(POM)材料进行标准化管理;
- 促进聚甲醛(POM)材料的生产和消费,提高产品质量;
- 便于国内外聚甲醛(POM)材料的交流与合作。
GB/T 22271.1-2008标准为聚甲醛(POM)模塑和挤塑材料的命名与分类提供了科学、合理的依据,有助于推动我国塑料工业的健康发展。